编者按
李好,是一位长期关注本土影像的摄影家。
今年,他以专题《海在低处》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。
李好伴海而生、依海而居、向海而思,十几年来,默默地把富有浓厚情感的镜头对准身边的渔村、渔业、渔民……展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。
本期刊出广东摄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何挺的评论文章,详解作品、以飨读者。
《海在低处》:一份独属南海渔民的影像志
----李好专题摄影作品赏读
作者简介
何 挺
广东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
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
茂名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
中国的海岸线绵延万里,每一片海域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表情和人文故事。在粤西茂名这片古朴而丰饶的海岸线上,李好用自己独特的视觉,讲述了属于他的故事。李好自幼生长在海边,对于海的一切了如指掌,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纽带关系。他眼中的大海,既是童年的乐园,也是成长的记忆。然而,随着岁月的流逝,当他从遥远的《朝拜者》里回过头来,发现眼前故乡的海域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,他亲眼目睹了大海从丰饶到贫瘠的过程,这种变化如针如刺,深深地触动他拿起相机,记录下这历史性的转变。
海在低处,潮头如山,拍打着沙滩,也拍打着李好的勇气和决心。他用七年十万张底片的疯狂拍摄,捕捉了大海与渔民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。在拍摄的过程中,李好与渔民为友,深入他们的生活和劳作,用镜头捕捉他们最真实、最质朴的瞬间。这些渔民们祖祖辈辈以海谋生,养育着一代代的海上儿女,他们的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都与大海息息相关。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李好的这批照片何止万金,它像极了儿子写给父亲的信,这份深沉而丰厚的视觉档案,是南海拉网渔民最后的视觉挽曲,是李好对家乡大海的深情审视,也是他个人成长与体悟的深刻印记。
修补渔网的渔民 (2013年)
渔家晾晒的鱼(2021年)
自古以来海纳百千,无数的人在海边繁衍生息,依靠着大海的馈赠而生活,这个曾经被视为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,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。在李好的镜头下,大海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、不可一世的蓝色霸主,而是一个需要人类关怀备至、相互依存的弱者。大海低处,是渔民们赖以求存的希望,也是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纽带。透过李好镜头,不难发现渔民们在海上辛勤劳作的场景,不但是他们一日求三餐的朴素缩影,也是他们一辈子耕耘求存的海洋牧场。他们敬畏大海、依赖大海、索取大海,同时也承受着大环境下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境。这份深厚而又矛盾的复杂情感,让他们在面对大海时,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和敬畏之心。有时,李好的照片是平静的,宛如一位慈祥的母亲,温柔地抚慰着岸边的生灵;有时,它是狂野的,如同一位愤怒的诗人,肆意地咆哮着,吞噬着一切。但无论大海与渔民呈现出何种姿态,李好都能从沙滩上、从渔船中,从事无巨细的渔民劳作中,寻找到一份属于他的爱意和关怀。
跪在海边的渔民(2013年)
手捏小鱼的渔民 (2013年)
李好对大海的情感是细腻而复杂,既有着深厚的眷恋,又有着深深的忧虑。他深知大海与人类唇亡齿寒的重要性,也深知人类对大海的破坏和掠夺的无奈。因此,在拍摄《海在低处》这组作品时,他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,试图通过镜头唤起人们对大海的关注。这些生猛而又接地气的照片,穿过表象直扣人心,也折射出了摄影师心底里的话。然而,现实却是残酷的,海的温情抵不住人类的贪欲。在无情的机器与无穷的欲念相互作用下,人类的远足又加剧了无节制掠夺资源的局面,环环相扣的索取,导致大海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,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。李好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对大海的忧虑和担忧,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他通过捕捉小鱼儿的眼睛,瞳孔放大般的与我们对视,此刻的定格是一种怜悯的恻隐之心。令我们情不自禁地观照自己:适可而止、相互共存、懂得感恩的重要性。
箩筐里的大鱼 (2016年)
赶海(2013年)
大海的宽广与包容,让人类得以尽情驰骋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,也让人类得以在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。李好也不例外,大海似乎成为他理想的精神花园,在这里他总是忘情的拍摄,不管是普通的日常海况,还是台风过后的疮痍,大海总能令他心安如镜。海,还是那一片海,但他每至现场,都恍如刚出网的渔获,生猛而又具活力。这对于摄影人来说,日积月累的坚持不懈的拍摄,它不应该是成为心里的压力和熟视无睹的重复,相反却是李好在身体力行之中,沉浸在自我眼界和心绪角逐的体现,这种不断地在自己熟悉的领地,雕琢和打磨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,是一种外化与心灵沟通的升华。在照片中,我看到了李好的松弛,也看到了他的照片不断地在挑战自我的认知,他甚至不愿意放过渔民们任何举手投足间所透视出来的细节,这些细节如海话(渔民的方言)一样晦涩难懂,但却是这一方水土人家的民风基因,如雕塑一般充满张力,让人不禁产生共鸣和深思,眼前的影像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图像描述,它已经幻化成一种透过身体语言,获得共识的视觉幻像。当我们从李好的照片里抽离出来,让我想起了康德的一句话:“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: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;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。”,我想在李好的照片里我看到了属于他的大海,属于他的星空。
李好的照片深邃而敏感,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大海和渔民的深情回望和反思。安德烈·柯特兹曾经说过:“我从未跑到大老远寻找素材,它们时常就在我家门口的台阶上。”对于李好而言也是如此,大海就是他的家,在家的周围乐此不疲的拾片,让他的照片如邻家的女孩一般亲切而又充满遐想。在李好的镜头下:用草帽遮阳的渔民,我们看到了渔民乐观从容的一面;伺机下海捕鱼的渔民,我们看到了粗犷的渔民,以网为裙化身为海上芭蕾的黑色幽默;下海拉网的渔民,又彷似人世间的一杆秤,度量着渔获的多与寡;奔跑来捞鱼的渔女,我们看到了女渔民霸气而又独当一面的气概;负责记账的渔民,腰里别着的小鱼儿就像一支硬气的笔杆,书写着属于渔民的数目;小睡在船舷边的渔民,我们看到了作为疍家人后裔以船为家的漂泊与淡定;扛起渔具准备回家的渔民,让我们看到裤腿一高一低的渔民高举抄网,仿若“投降”而归的状态;观看捕鱼的妙龄女郎,高跟鞋的时尚与忙碌的渔民劳作相映成衬,成了别致的物质与获取的对照;海边玩耍的父子,父亲单手高高托起的儿子,是与儿子逗乐的游戏,更是一代代渔民薪火相传的托举……
这一张张看似轻松的照片背后,实际上浓缩着李好深思熟虑的结果,他的每一张照片都如大浪淘沙一般珍贵,《海在低处》散发出来的沉甸甸的人文关怀和深思,让我们看到了李好眼中的大海和渔民的真切境况,也看到了李好作为一个海边男人坚定踏实的一面,他至真至诚的黑白影像语言,纯粹而分明,感染着每一位观看者,也让我们不断地回望、反思,探索属于我们的一片海在哪里?
综上所述, 李好的《海在低处》,不仅是他个人成长与体悟的深刻印记;也是他面对大海,始终保持着一种谦卑和敬畏之心去寻求答案的结果;他对大海细腻而复杂的情感,是心中执念的无限眷恋和忧虑;大海在赋予他无穷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,也让他从中寻找到属于自我心灵的慰藉和寄托;他对家乡大海的敏感回应,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回望和反思,具有高度的人文艺术价值,如中国金像奖评委给予他的评价一样:“李好是大海的儿子。他深入海洋牧场、走进渔民生活,用充满张力的视觉形象呈现着人与自然、人与海洋的共存关系,充分体现出一位摄影家对生活的深切关注,对时代的敏感洞察。他的摄影语言简洁灵动、气韵悠逸,他的作品集中展示着一个不大场域中的情境和情感,勾画出自如而超脱的生活态度。他的质朴作品足以贴地流传、生生不息,激励着更多摄影人为时代画像,为人民写真。”